洛阳古多士,民俗犹而雅。地处中原的洛阳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,名人学者各领风骚,民俗民风时尚优雅。民俗是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、礼节、习惯等的总和,是活的建筑、立体的历史。洛阳悠久的历史、多彩的文化,形成了其独特的民俗。洛阳民间的婚丧嫁娶、接客待物、出行禁忌等是洛阳民俗民风的生动体现,窥一斑而可知全豹。即日起,本版开设《河洛民俗》栏目,为您展现老洛阳的民俗,让渐行渐远的民间历史放慢脚步。
婴儿出生,不论男女,父母都要给其定个名字,俗称起名一般情况下,孩子哺乳期至上学前用乳名,上学后用正名。
乳名也叫小名或奶名。起乳名的选择范围很广,但母爱和父爱是人之天性,新起乳名,无不体现长辈的关爱和企盼。爱之者,叫喜儿、欢欢;怕活不长者,叫铁锁、拴保;望多生者,叫满堂、爱群;有女盼男者,叫快快、望子;盼成才者,叫才儿、成龙;求荣耀者,叫光宗、耀祖;盼健康长寿者,叫延年、去病;也有爱之过深、反取贬损粗鄙之名者,如叫老鳖、小狗、狗碰、偷生、剩剩等,可谓无奇不有。
正名也叫学名、大名、大号。正名要终生使用,故取名时颇慎重。据传,周秦时,长辈多为子女取单名,如孔子名丘,秦始皇嬴政名政,原因在于当时人口较少,不易重名。后来,随着人口增长,同姓名者增多不易辨识,汉朝逐渐实行复名制,如董仲舒、司马相如等,各取两字为名。不料为时不久,王莽复古,单名盛行,如《三国演义》中的人物几乎全是单名。直到东晋南北朝时,复名才又多起来。时至今日,单名虽然存在,但毕竟复名为多。
如何取名,讲究颇多,民间一般多着眼于以下五点:
一、以辈分排列起名。我国自北宋以后,出现修续家谱之风。为了分世次,明昭穆(指按宗族、长幼关系排序),产生一种按辈字取名的方法。洛阳发现的《白居易家谱》即有辈字排名的记载。偃师《寇氏家谱》原有宗派字诗:绍惟登天振,建景玉云文,广兆世家声,作德先永伦。这就为后代起名提供依据,以便后人看到名字便知辈分。1950年,寇氏续家谱,又新增宗派诗一首,凡同族新生儿子,即可按照其辈字起名。
二、以吉祥语起名。如吉祥、富贵、高升、福禄等。
三、以出生时日起名。如辛卯、迎春、金秋、黎明等。
四、以物体起名。如金龙、银虎、梅兰、玉凤等。
五、以引典齐贤起名。如北辰是引用《论语》中,譬为北辰,居其转而众星拱之的典故;立群是引用鹤立鸡群的典故;温俭让是引用《论语》中,夫子温良恭俭让的典故;望回表示仰慕颜回;齐愈是希望与韩愈齐名。
新中国成立后,时人又有以孩子出生时发生的历史事件和重大政 治 活动来起名的,如建国、解放、红旗、援朝、卫东等;改革开放以来,又有以单字叠音为时髦而起名的,如楠楠、龙龙等。起名方法,可谓百花齐放,应时而变。
为女性起名,有所区别。唐宋之前,重男轻女现象还不严重,历史上留有许多女性名字,如班昭、蔡文姬、谢道韫等。宋朝之后,重男轻女现象严重,特别是明清尤甚,女子地位低贱,差不多等于无名,婚前可能仅有乳名,婚后便成某(夫姓)某(自己的姓)氏人们口头称呼女子时,则根据其丈夫排行称其为老大家、老二家或大媳妇、二媳妇女子幼时之名,羞于自言便渐渐鲜为人知了。
现代社会,男女平等,女性名字普遍公开。但在取名上,男性多具阳刚、果敢之气,女性则偏阴柔、妩媚之态。女性取名类别有花卉型,如爱兰、樱花、冬梅等;物候型,如正月出生者名正红、正芳,二三月出生者名春香、春丽,四月燕归来,名丹燕、燕飞,五月榴红杏黄桃熟,名榴娟、杏花、小桃,六月荷满塘,名荷月、爱莲、翠荷,七月有乞巧风俗,名巧珍、巧红、乞巧,八月桂香月圆,名月桂、桂香、圆圆,秋冬季则名金菊、腊梅等;爱美型,为丽华、婉容;性格型,为文雅、贤淑、安静等。
综上所述,似乎人人均有两个名字,其实不然,许多人是一个名字伴终生的。有人从正名中取一字为乳名,或一字重叠而为乳名;有人一个乳名用到老,始终如一。人们取名的丰富多彩性,成为我国独有的、有深远寓意的取名习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