乾卦是《周易》的榜首卦。“乾”字从何而来,几乎是个谜。
上古无“乾”字,马王堆帛书《周易》的“乾”写作“键”。出土《周易》的3号墓间隔秦朝毁灭不过三四十年的时刻,所以那时候很或许还没有“乾”字。“键”通“刚健”的“健”,所以最早的乾卦或许就叫做健卦。乾卦《象传》说“天行健”,而坤卦《象传》说“地形坤”。 “地形坤”的“坤”是卦名,“天行健”的“健”也应该是卦名,“天行”的“行”是名词,是道的意思,“天行”是天道的意思,这样“天行健”“地形坤”就对应得十分工整了。
那么,被借作“健”来运用的“乾”字到底有什么来历呢?
咱们在甲骨文、金文等陈旧文字中均找不到头绪。闻一多从《说文》中的大篆“”下手,以为左面有三颗旋转的星星(),因而“乾”字应该从“斡旋”的“斡”而来,而这个“斡”字,便是指围绕着北极星旋转的斗极。斗极被以为是“天维”,亦即《天问》中的“斡维”。斗极星以天璇、天枢和北极星的三点连线为轴,围绕着北极星旋转,古人以为,这便是天的纲维(附斗极七星图)。“乾”(斡)代表天维,所以用“乾”作为代表天的卦名。
乾卦为什么代表天?
乾卦表里卦均为阳爻,六根阳爻相叠,代表至阳。在人们的认知中,毫无疑问,最大的阳莫过于与地相对应的天,至阳之卦的乾就指代了天的含义。
《周易》八经卦中每一卦都代表了一种首要物象,但都以别的一个不具指的字来代替,而不直接用“天”、“地”、“山”、“泽”、“雷”、“风”、“水”、“火”来作为卦名,究其原因,除了有迂回含隐之意外,这些卦名还包容了与之相关的其他物象。如乾卦除了象天之外,还标志君、父、金、玉等等(见《说卦》)。
“天”字甲骨文、金文别离作“”、“ ”等形,到《说文》的篆字,底子定型为“”。郭沫若以为,把它的三个横向的笔画拉直,省掉掉中心的竖画,就成为乾卦()了。并且其标志事物中的金、玉,也都有三横。
“天行健,正人以自强不息。”
乾为天之道,是动,是用,是化生万物的底子,是万物之君父。
乾卦的卦爻辞如下:
乾,元亨利贞。
初九,潜龙勿用。
九二,见龙在田,利见大人。
九三,正人整天乾乾,夕惕若,厉,无咎。
九四,或跃在渊,无咎。
九五,飞龙在天,利见大人。
上九,亢龙有悔。
用九,见群龙无首,吉。
乾,元亨利贞。
“元亨利贞”四个字,《彖传》和《文言传》都有解说:元为始善;亨为嘉美;利为利物,即对别人他物有优点;贞为贞正、贞固,或许精干。高亨则解说为:元为大,亨为享祭,贞为占问。合起来意思是举办大享之祭,遇此卦,乃有利之占问。甲骨文多见“贞”字,而帛书《周易》“亨”字径写为“享”,所以高亨的解说应该更契合卦辞本意。
初九,潜龙勿用。
初九的“潜龙勿用”,是指初爻处在六个阳爻的最下面,由于被限制,埋伏于下,所以不要强求有所作为。
九二,见龙在田,利见大人。
九二爻的状况就不同了,此爻处在内卦的中心,是一个很恰当的方位,犹如龙出现在田中,会有所作为。想有所作为,就需要贵人相助,如遇此爻,则会“利见大人”,意味着时机来了。此爻有两个“见”字,“见龙在田”的“见”,读“现”,意思也是“现”;“利见大人”的“见”和今日的“见”意思相同。
九三,正人整天乾乾,夕惕若,厉,无咎。
九三爻的“乾乾”有争辩,如高亨以为是勤勉的意思;闻一多通过考证,以为“乾乾”即“悁悁”,意为忧惧。都说得通。而帛书本则写作和卦名相同的“键键”,即“健健”,应该是健旺、精力旺盛的意思。 “整天”,一整天。“夕”,晚上。“惕”,警觉;“惕若”,胆战心惊的姿态。正人白日则打起精神,晚上则小心翼翼,所以虽“厉”而“无咎”,虽然有风险,但不会出大问题。
九四,或跃在渊,无咎。
九四爻从内卦一跃而上外卦,所以叫做“跃”。龙“在渊”,如虎添翼,所以“无咎”。
九五,飞龙在天,利见大人。
九五爻处于外卦的中位,和九二爻相像,所以相同“利见大人”。所不同的是高度的不同,九二靠下,是“在田”,九五在上,当君上之位,所以是“在天”。
上九,亢龙有悔。
上九爻到了顶,从下到上,一路阳爻,物极必反,所以是“亢龙有悔”。“亢”的意思是高到极点。“悔”字多解为“懊悔”、“悔过”之意,是“龙”自动“有悔”;其实“悔”亦可通“晦”,一般把外卦又称为“悔卦”,取的应该是这一层意思,是“龙”被迫“有悔”,即有了欠好的工作,欠好的预兆。
用九,见群龙无首,吉。
“用九”、“用六”只出现在天地两卦,其他诸卦没有。用九,是用六爻一起组成的卦来贞问。“见群龙无首”,是说一群龙飞得高,看不见头,大约有今日所谓“八仙过海,各显神通”的意思,所以“吉”。